黔交建设〔2024〕60号
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委)、厅属有关单位、厅机关有关处室、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省交通强国建设,保证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工程质量,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及交通资源循环利用,我厅组织贵州筑城恒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写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指南(试行)》(JTZN52/T 10-2024) ,现予印发。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总结、认真学习,并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意见函告厅建设养护管理处。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2024年11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邹 飞,宋 刚,徐士修,联系电话:0851-85992313,0851-85992145,邮 箱:1728675314@qq.com。)
贵 州 省 交 通 运 输 厅 技 术 指 南
JTZN52/T 10—2024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指南
(试行)
2 0 2 4 - 1 1 - 1 3 发布 2 0 2 4 - 1 1 - 1 3 实施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发布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技术指南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指南
(试行)
主编单位:贵州筑城恒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贵阳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交通大学
贵州高速黔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实施日期: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前 言
基于贵州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贵州公路沥青路面循环再生利用总体规 划》 ,为推进“双碳 ” 目标的实现和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的发展 ,保证沥青路面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工程质量 ,编写组根据贵州省公路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 技术的应用现状 ,经广泛调查研究 ,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参考了国内外先进标 准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特制定《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指南》( 以 下简称《指南》 )。
本指南由1 总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符号 、4 原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 、5 原材料检测及质量要求 、6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7 施工技术要求和2个 附录构成。
请各有关单位在使用本指南过程中 ,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 函告本指南日常管理 组 ,联系人杨择(地址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田园南路1号 ,邮编 :550025, 电 话: 15985176769) ,以便在下次修订时参考。
主 编 单 位:贵州筑城恒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 编 单 位:贵阳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交通大学
贵州高速黔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主 要 审 查 人 员:梅世龙 王火明 欧阳男 甘新立 李明尧
主 要 编 制 人 员:林昌顺 叶 能 周 刚 张玉石 徐明进 冉 剑 杨 择 谯林波 马 涛 张小轩 唐良昌 瞿智超 卢江东 刘 辉 张 丽 刘叶叶 陈天泉 李汝凯 李培国 张 颖 林永亮 何 刚
目 录
1 总则
1.0.1 为规范和指导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贵州省公路沥青路面的应用 ,促进
贵州省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的科学化 、规范化 、制度化 ,保证工程质量 ,特制订 本指南。
条文说明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贵州省公路中的应用 ,一方面可解决因旧沥青混合料 废弃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 另一方面可节省砂石 、沥青等资源 。本指南的制定对进 一步规范贵州省公路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工程中的实施 ,对提高工程 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1.0.2 本指南适用于贵州省各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新建 、改扩建和养护工程 ,主要
用于沥青路面的基层 、下面层和中面层 。对于低等级 、轻交通量公路 ,经试验验证 后 ,可用于上面层。
条文说明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近 ,但现有的成功工程案 例仍然主要是用于基层 、下面层和中面层 ,部分地区采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 铺筑了上面层 ,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经验需要总结。
1.0.3 本指南规定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材料要求 、设计方法 ,乳化沥青
冷再生层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
1.0.4 应结合贵州省各地区条件和工程经验 ,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 、 新材料、 新
设备和新工艺。
1.0.5 在贵州省公路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应用过程中 ,除按照本指南
的规定执行外, 尚应遵守国家 、行业和贵州省现行相关标准(参照最新版本) 的规 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 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D50-201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T 5521-2019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JTG E20-2011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3430-20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 3450-2019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5210-2018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 5421-2018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 5142-2019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 5220-2020 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T52/21-2023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质量控制与评定标准(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技术指 南)
CQJTG/T A01-2015 重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规范(重庆市地方标准)
3 术语与符号
3.1 术语
3.1.1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 )
采用铣刨、开挖等方式从沥青路面上获得的旧沥青混合料。
3.1.2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级配 gradation of recycling asphalt pavement
将烘干至恒重( 置于 60℃的烘箱中干燥 )并冷却至室温的沥青混合料回收料
(RAP)进行筛分试验测得的级配。
3.1.3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 asphalt emulsion cold central-plant recycling
将沥青混合料回收料( RAP )破碎 、筛分后, 以一定的比例与乳化沥青 、新矿
料、结合料、水等在拌和厂常温拌和为再生混合料的技术。
3.1.4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最佳含水率 optimum water content of asphalt emulsion
cold recycling mixture
在一定乳化沥青用量和水泥用量条件下 ,使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达到最大干密
度时对应的混合料含水率。
3.1.5 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optimum emulsion content
在最佳含水率不变前提下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体积性能 、力学性能 、经济
性综合最佳时的乳化沥青用量。
3.2 符号
OEC—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OWC—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最佳含水率。
4 原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
4.1 一般规定
4.1.1 沥青路面再生工程实施前 ,应对拟再生路段的原路面结构组合 、原路面技术
状况 、原路面材料特性 、交通量 、气象资料等进行详细调查 ,为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 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条文说明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应用于不同路面结构 、不同老化程度的沥青路面大修或 改 、扩建时 ,很多指标都要进行调整 ,如乳化沥青用量 、水泥用量等 , 即拟再生路段 原沥青路面的路面结构 、路况 、交通量等参数都是确定冷再生混合料材料组成和冷再 生路面结构的依据 ,在应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施工前 ,应将参数调查清楚。
4.1.2 沥青路面再生施工前 ,应对再生层位下承层的强度 、承载能力等指标进行检
测,若不满足要求应进行补强处理。
4.2 历史信息收集
4.2.1 根据现行《沥青混合料回收料质量控制与评定标准》( JTT52/21 )4.2 节的要
求对原路面的历史信息进行收集,历史信息的收集应全面、准确。
条文说明
通过调查原始设计资料 、工程施工和完工资料 、养护维修历史等原路面历史信息 可以明确原沥青路面结构、材料组成等情况。
4.3 技术状况调查与评定
4.3.1 根据现行《沥青混合料回收料质量控制与评定标准》( JTT52/21 )4.3 节的要
求进行原路面技术状况调查与评定。
4.3.2 应根据调查与评定结果确定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方案。
条文说明
路面维修的原则是在确保路用性能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原路面结构和原路 面材料 ,既降低维修成本又环保节能 。 因此需要对原路面作出正确评价 , 以决定其再 生技术方案。
4.4 材料取样和评价
4.4.1 宜按照原路面结构、材料、维修养护历史的不同划分路面材料取样段落。
条文说明
原路面施工路段路面结构、路面材料等的不同常造成回收的 RAP 性能存在较大的 差异 ,按照原路面施工路段的差别进行路段划分并分别回收 RAP ,更便于将 RAP 按 照性能不同进行分类回收 。在同一路段划分中 ,按照本指南 4.4 进行评价的 RAP 性能 如果存在较大差异 ,宜按照性能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的段落划分。
4.4.2 原路面材料取样应按照附录 B 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4.4.3 应对 RAP 级配 、含水率 、沥青含量及其抽提后的矿料级配进行检测 。宜对回
收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动力黏度等指标进行检测。
5 原材料检测及质量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用于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原材料有: RAP 、乳化沥青 、水泥 、矿
粉、集料和水等。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进行质量检验 ,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5.2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
5.2.1 用于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的 RAP 必须经过破碎 、筛分后方可使用 。根据再生
混合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合理选择筛孔孔径 ,宜将 RAP 筛分成两档或两档以上。
条文说明
为了较好地控制 RAP 级配 ,进而确保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 ,应将 RAP 筛分后使 用 ,但是筛分档越多 ,成本就越高 。可参照现行《沥青混合料回收料质量控制与评定 标准》(JTT52/21 )表 5.3.1 的规定 ,对 RAP 进行分档。
5.2.2 经破碎、筛分分档后的 RAP 应满足表 5.2.2 所示的技术要求。
表 5.2.2 RAP 技术要求
材料 | 检测项目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RAP | 最大颗粒粒径( mm ) | ≤设计级配允许的最大粒径 | 附录 B |
4.75mm 以下的 RAP | 砂当量(%) | ≥60 |
5.2.3 在进行乳化沥青混合料设计时 ,宜按表 5.2.3 的规定对进行 RAP 检测 ,供乳
化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施工参考。
表 5.2.3 RAP 实测检测技术指标
材料 | 检测项目 | 试验方法 |
RAP | 含水率 | 附录 B |
RAP 级配 | ||
沥青含量 | ||
RAP 中的沥青 | 25℃针入度 | 抽提 ,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 |
软化点 |
15℃延度 |
续表 5.2.3 RAP 实测检测技术指标
材料 | 检测项目 | 试验方法 |
RAP 中的粗集料 | 压碎值 | 抽提 ,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 |
针片状颗粒 | ||
RAP 中的细集料 | 棱角性 |
注:对于燃烧法不会对石质产生破坏的材料 ,可用燃烧法替代抽提法获得粗细集料用于检测。
条文说明
烘干温度过高会使 RAP 中的沥青变软 ,会改变 RAP 的级配 , 因此检测 RAP 的含 水率、级配 、沥青含量、砂当量指标时 ,试验烘干温度调整为 60℃ , 其他试验条件和 方法仍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和现行《公路工 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相关规定执行。
5.3 乳化沥青
5.3.1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宜采用慢裂型阳离子乳化沥青,乳化沥青应符合表 5.3.1
的技术要求。
表 5.3.1 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 单位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
破乳速度 | 慢裂 | T0658 | ||
粒子电荷 | 阳离子( + ) | T0653 | ||
筛上残留量(1.18mm 筛) | % | ≤0.1 | T0652 | |
黏度 a | 恩格拉黏度计 E25 | — | 2~30 | T0622 |
25℃赛波特黏度 Vs | s | 7~100 | T0623 | |
蒸发 残留物 性质 | 残留物含量 | % | ≥60 | T0651 |
溶解度 | % | ≥97.5 | T0607 | |
针入度(25℃) | 0.1mm | 50~130 | T0604 | |
延度(15℃) | cm | ≥40 | T0605 | |
与粗、细集料拌和试验 | — | 均匀 | T0659 |
与粗集料黏附性,裹覆面积 | — | ≥2/3 | T0654 |
续表 5.3.1 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 单位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
常温储存 稳定性 b | 1d | % | ≤1 | T0655 |
5d | % | ≤5 |
注:a 恩格拉黏度和赛波特黏度指标任选其一检测,有争议时以赛波特黏度为准。
b 储存稳定性根据施工情况选用试验时间 ,宜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当天使用时也可用1d 的稳定性。
条文说明
通常情况下 ,厂拌冷再生宜采用慢裂型阳离子乳化沥青 。乳化沥青需符合表 5.3.1 的质量要求 , 同时还要根据公路等级 、气候条件 、交通状况 、路面类型及在结构层中 的层位及受力特点、施工方法、当地的使用经验等确定基质沥青的标号、等级。
乳化沥青是影响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关键材料 ,不同的 RAP 料 和集料与乳化沥青的配伍性不同 , 因此重点工程项 目 需要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对乳化沥 青进行专项配方设计。
5.4 矿料
5.4.1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中新加入的粗 、细集料及填料质量应符合现行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的有关规定。
5.5 水泥
5.5.1 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作为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添加
剂,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
5.5.2 水泥的初凝时间应在3h 以上 ,终凝时间应为 6h~10h ,水泥的技术指标应符
合相应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
5.5.3 水泥应疏松、干燥,无聚团、结块、受潮变质。
5.6 水
5.6.1 制作乳化沥青用水以及生产冷再生混合料用水应洁净 ,不含有机物等其它杂
质。
5.6.2 宜采用饮用水生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 。非饮用水应经试验验证不影响混
合料性能和工程质量时,方可使用。
6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1 设计原则
6.1.1 根据 RAP 材料指标 ,考虑气候及施工条件 ,结合现场的施工设备状况和施工
组织特点进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6.1.2 应根据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使用的层位 、设计厚度等因素确定混合料级配
类型。
条文说明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用作基层时 , 宜采用粗粒式级配; 用作中 、下面层时宜采 用粗粒式或者中粒式级配; 用于轻交通量公路时可采用细粒式级配。
6.1.3 应按照目标配合比设计、配合比验证两阶段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1.4 应从回收基地料堆取样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条文说明
配合比设计应从回收基地料堆取样进行 。当需要提前对 RAP 性能进行了解时 ,可 以采用从铣刨现场取样的方式获取材料进行配合比试配设计 ,但这不能代替从回收基 地料堆取样进行的配合比设计。
6.1.5 应通过铺筑试验段和混合料性能试验验证 ,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6.1.6 根据配合比级配类型和RAP 级配 ,宜在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添加一定比
例的粗集料。
6.1.7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 ,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占混合料其余部分干质量的
百分比宜在 1.8% ~3.5%范围内。
6.1.8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水泥用量 。水泥用量不宜超
过 1.5% ,不应超过 1.8% 。
条文说明
水泥对于提高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早期强度 、水稳定性等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 水泥用量过大会给混合料带来负面影响。
6.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
6.2.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 6.2.1 的要求。
表 6.2.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范围
筛孔( mm ) | 各筛孔的通过率(%) | |||
粗粒式 | 中粒式 | 细粒式 A | 细粒式 B | |
37.5 | 100 | |||
26.5 | 80~100 | 100 | ||
19 | — | 90~100 | 100 | |
13.2 | 60~80 | — | 90~100 | 100 |
9.5 | — | 60~80 | 60~80 | 90~100 |
4.75 | 25~60 | 35~65 | 45~75 | 60~80 |
2.36 | 15~45 | 20~50 | 25~55 | 35~65 |
0.3 | 3~20 | 3~21 | 6~25 | 6~25 |
0.075 | 1~7 | 2~8 | 2~9 | 2~10 |
条文说明
表 6.2.1 级配范围较宽 ,主要是考虑了不同地区工程应用的不同特点 。贵州省公路 的具体工程项目可在此范围内根据工程实际确定设计级配范围 ,但设计级配范围的提 出应该是在有一定调研 、试验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不宜在没有充分调研的基础 上随意确定 ,确定的范围也不宜过窄 , 以免在实际工程中难以实施。
6.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指标应满足表 6.2.2 的要求。
表 6.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
马歇尔试件尺寸( mm ) | 中、细粒式 | Φ101.6 ×63.5 | 本指南条 文 6.3.7 |
粗粒式 | Φ152.4 ×95.3 | ||
马歇尔试件双面击实次数 a | 中、细粒式 | 50+25 |
(次) | 粗粒式 | 75+37 | |
空隙率(%) | 8~13 |
续表 6.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
劈裂强度试验 | 15℃劈裂 试验强度 (MPa) | 层位 | 重及以上交通荷载 等级 | 其他交通荷载等级 | 本指南条 文 6.3.7 |
面层 | ≥0.60 | ≥0.50 | |||
基层及以下层位 | ≥0.50 | ≥0.40 | |||
干湿劈裂强度比(%) | ≥80 | ≥75 |
注:a 按本指南规定,分两次击实成型马歇尔试件。
6.2.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检验指标应满足表 6.2.3 的要求 ,否则应更换材料
或者重新进行混合料设计。
表 6.2.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检验指标要求
项目 | 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 |
重及以上交通荷载等级 | 其他交通荷载等级 | ||
冻融劈裂强度比 TSR(%)a | ≥75 | ≥70 | T0729 |
60℃动稳定度(次/mm )b | ≥2000( 中、下面层) | ≥1000 | T0719 |
注:a 小型马歇尔试件双面各击实 50 次 ,大型马歇尔试件双面各击实 75 次,按本指南规定的方法养生 ,然后按照 T0729 进行试验。
b 用于中、下面层时按 T0703 轮碾法成型 80mm厚(粗粒式)或 50mm厚( 中粒式和细粒式)的冷再生混合料车 辙试验板块试件,碾压完成后迅速将试件放置到 60℃鼓风箱中烘干至恒重(一般 48h 左右),再按 T0719 进行 动稳定度试验,试验前试件保温时间为 8~10h。
6.3 配合比设计方法
6.3.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按图 6.3.1 的步骤进行。
图 6.3.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流程图
6.3.2 RAP 应按本指南附录 B 的规定从处理后的 RAP 料堆取样 ,并按本指南表
5.2.2 的要求检测 RAP 的指标并确定满足要求。
6.3.3 应按照以下规定确定具体工程的设计级配范围:
1 设计级配范围应在本指南规定的级配范围(表 6.2.1 )内 ,根据交通特点 、荷载
等级 、气候条件 、公路技术等级 、材料特性等因素 ,通过对条件大体相当的工程适用 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确定 。经确定的设计级配范围是配合比设计的依据 ,不得随意变 更。
2 设计级配范围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 ,在无充分调研和试验的情况
下 ,可采用表 6.2.1 所规定的级配范围作为设计级配范围。
6.3.4 应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材料选择与试验:
1 配合比设计的各种矿料 、RAP 、水泥等应按本指南和相关规定 ,从工程实际使
用的材料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测 ,质量应满足本指南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宜针对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进行针对性的乳化沥青配方设计。
6.3.5 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矿料级配设计:
1 通过筛分试验获得 RAP、新集料、矿粉、水泥等原材料的级配。
2 以 RAP 为基础 ,掺加不同比例的新集料 、矿粉 、水泥等,使合成级配满足设计
级配范围的要求。
3 合成级配曲线应平顺,不宜有锯齿形交错。
6.3.6 应按照以下步骤确定最佳含水率:
1 参照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3430)T0131 的方法,对合成矿料进行击
实试验 ,确定最佳含水率。
2 乳化沥青试验用量可初定为 3.5% ,初定一个水泥用量 ,变化水量进行击实试
验 ,确定最佳含水率 OWC。
6.3.7 应按照以下步骤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1 采用初定的水泥用量, 以初定的沥青用量为中值,按照一定间隔变化形成 4~5
个乳化沥青用量,保持最佳含水率 OWC 不变,按照下列方法制备马歇尔试件:
1 )向拌和机内加入足够的拌和均匀的含 RAP 的混合集料;
2)按照计算得到的加水量加水,拌和均匀,拌和时间一般为 1min;
3)按照计算的乳化沥青量加入乳化沥青,拌和均匀,拌和时间一般为 1min;
4)将拌和均匀的混合料装入试模,放到马歇尔击实仪上,小型马歇尔试件双面各
击实 50 次、大型马歇尔试件双面各击实 75 次;
5)将试样连同试模一起侧放在 60℃的鼓风烘箱中养生至恒重,养生时间一般不少
于 40h;
6)将试模从烘箱中取出 ,乳化沥青试样应立即放置到马歇尔击实仪上 ,小型马歇
尔试件双面各击实 25 次 、大型马歇尔试件双面各击实 37 次 ,然后侧放在地面上 ,在 室温下冷却至少 12h ,然后脱模。
2 对于乳化沥青混合料 ,测定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γf 。宜采用现行《公路工程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T0707 蜡封法。
3 对于乳化沥青混合料 ,在成型马歇尔试件的同时 ,用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
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T0711 真空法实测各组再生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 度 γt。
4 将各组油石比试件进行 15℃劈裂试验、浸水24h 的劈裂试验。
1 )15℃劈裂试验方法: 应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20)T0716,将试件浸泡在 15℃恒温水浴中 2h(小型马歇尔试件)或 4h(大型 马歇尔试件) ,然后取出试件立即测试 15℃劈裂试验强度。
2)浸水 24h 劈裂试验方法:应将试件完全浸泡在 25℃恒温水浴中22h,再按照现
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T0716 ,将试件在 15℃恒温水 浴中完全浸泡2h(小型马歇尔试件)或 4h(大型马歇尔试件) ,然后取出试件立即进 行劈裂试验,结果即为浸水 24h 劈裂试验强度。
3)干湿劈裂强度比是浸水24h 的劈裂试验强度与15℃劈裂试验强度的比值,按照
式(6.3.7)计算干湿劈裂强度比。
5 当试件空隙率在 8% ~ 13%范围内时 ,宜按如下规定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OEC 和水泥用量:
1 )15℃劈裂强度和干湿劈裂强度比同时达到最大值时的乳化沥青用量和水泥用
量。
2)15℃劈裂强度和干湿劈裂强度比不同时达到最大值时 ,15℃劈裂强度达到最大
值时的乳化沥青用量和水泥用量。
3) 当试验结果无明显峰值时 ,应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OEC
和水泥用量。
6 最佳乳化沥青用量(OEC)处的混合料空隙率应满足表 6.2.2 的要求 ,否则应重
新进行设计。
6.3.8 应按如下方法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性能检验:
1 成型试样进行冻融劈裂试验 。冻融劈裂试件成型的击实次数 ,小型马歇尔试件
规定为双面各击实 50 次 ,大型马歇尔试件规定为双面各击实 75 次 ,按本指南规定的 方法养生 ,然后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T0729 冻融劈裂试验方法对混合料性能进行检验,试验结果应满足表 6.2.3 的要求。
2 用于面层时还应按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
T0703 成型试件,并按 T0719 进行车辙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表 6.2.3 的要求。
3 当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不符合要求时,需要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6.3.9 乳化沥青冷再生配合比设计报告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
1 材料检测结果,包括乳化沥青、集料、沥青路面回收材料 RAP 等的检测结果。
2 工程的设计级配范围,设计曲线 ,RAP 及各矿料配合比。
3 最佳乳化沥青用量、水泥用量、最佳含水率。
4 混合料性能设计指标、检验指标结果、试验方法等。
7 施工技术要求
7.1 一般规定
7.1.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前,下承层应清扫干净 ,检查合格。
7.1.2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施工包括 RAP 破碎及筛分 、拌和 、运输 、摊
铺、碾压、养生等阶段。
7.1.3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摊铺应避免在雨天进行 。当路面滞水时 ,不得
摊铺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
7.1.4 超过水泥终凝时间而未碾压的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应废弃。
7.1.5 当气温或下承层表面温度低于 10℃时不宜铺筑乳化沥青冷再生结构层。
7.2 原材料堆放要求
7.2.1 不同来源 、不同规格的 RAP 应分开堆放 。不同料源 、品种 、规格的矿料不得
混杂堆放。
7.2.2 RAP、矿料应堆放在经过硬化处理且排水通畅的地面上,并进行遮盖防水。
7.2.3 筛分后的RAP 堆放高度不宜超过 5m, 防止堆放过程中出现结块 、板结的现
象。
7.3 施工设备要求
7.3.1 RAP 破碎和筛分设备应根据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生产能力配备 ,并
根据 RAP 的分档情况安装合适的振动筛。
7.3.2 拌和设备应符合以下的规定:
1 拌和设备应配备数量足够的冷料仓、矿粉罐、水泥罐、乳化沥青罐和水罐。
2 拌和设备应满足计量精度要求 ,所有材料均应能够精确计量配料 。粗细集料、
RAP 的配料精度 ± 1.5% ,水泥、矿粉、乳化沥青、水的计量精度 ± 1.0% 。
3 拌和设备的拌缸长度 、搅拌叶片布局 、水管和沥青管路接入拌缸的顺序等应设
计合理,满足均匀搅拌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需要。
7.3.3 运输设备应车况良好 ,车槽四角应密封坚固 ,车槽保持洁净 。运输车数量应
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
7.3.4 应根据摊铺宽度和摊铺机性能配备合理数量的履带式摊铺机 。摊铺机应性能
良好、摊铺均匀不离析。
7.3.5 压实设备应配有轮胎式 、单钢轮振动式和双钢轮振动式压路机 。其中 ,轮胎
式压路机重量不宜少于26t ,轮胎气压不宜低于 0.6MPa ;单钢轮振动式压路机激振力
应大于 35t ;双钢轮振动式压路机重量应不低于 11t。
条文说明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比热拌沥青混合料更难以被压密 , 因此需要配置更大压实 功的压实设备 , 同时考虑到大吨位压实设备对平整度的影响 , 因此有必要配置双钢轮 振动压路机作为初压设备 , 以减少压实过程中的推移现象 ,提高平整度。
7.4 施工工艺
7.4.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拌和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生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时 ,乳化沥青应无结团 、破乳现象 ,乳化沥青温度
不应超过60℃。
2 拌和时应随时检查各料仓出料口 、沥青喷嘴 、沥青泵 、管道等是否受堵 ,发现
堵塞时应及时清理。
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应拌和均匀 ,无花白料 、无液体流淌 、无结块成团现
象 ,和易性良好。
7.4.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运输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运料车装料时宜前后移动位置,平衡装料,避免混合料离析。
2 拌和后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应及时运至施工现场使用。
3 汽车运输混合料时 ,采用不透光的棉被或厚帆布严密覆盖住车厢, 防止混合料
提前破乳 、污染 、中途遭受雨淋 。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应清扫干净 ,可在车厢板上涂 一层隔离剂。
7.4.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摊铺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在铺筑乳化沥青冷再生层之前应整平下层表面 、处理干净并按要求喷洒透层油
或黏层油。
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宜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
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应缓慢、均匀、连续摊铺,摊铺速度宜 2~4m/min 。应避
免摊铺中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等。
4 应通过试铺段确定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和松铺厚度。
5 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路拱和横坡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7.4.4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碾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碾压工序可参考表 7.4.4,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表 7.4.4 冷再生混合料碾压工序
碾压工序 | 压路机类型 | 碾压遍数 | 速度(km/h) |
初压 | 双钢轮振动式压路机 | 静压 1 遍,振压 1 遍 | 1.5~3 |
复压 | 单钢轮振动式压路机 | 振压 3 遍 | 2~4 |
轮胎式压路机 | 揉压 3 遍 | 2~4 |
终压 | 双钢轮振动式压路机 | 静压 1 遍 | 3~4 |
2 混合料宜在最佳含水率情况下碾压,避免出现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
3 对大型机具无法压实的局部部位 ,应选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者振动夯板配合碾
压。
条文说明
一般情况下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碾压需采用“低频高幅 ”的方式 , 以提高 混合料的初始压实度 。 由于混合料含水率对冷再生层的压实度和平整度有重要的影 响 ,在多雨潮湿地区尤其需要注意混合料含水率的变化 ,使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率情 况下进行压实 ,从而保证现场的压实度和成型后的平整度。
7.4.5 乳化沥青冷再生层养生及开放交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乳化沥青冷再生层压实结束后应及时养生。
2 乳化沥青冷再生层宜在封闭交通条件下自然养生 ,养生时间不宜少于7d ,不应
少于48h 。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之一时 ,可提前结束养生:
1 )再生层使用Ф150mm 钻头的钻芯机可取出完整的芯样;
2)再生层含水率低于2% 。
3 在封闭交通养生24h 后 ,可根据工程需要允许小型车辆通行 ,但应严格限制重
型车辆。车辆行驶速度应控制在40km/h 以内。严禁车辆在再生层上掉头和紧急制动。
7.5 试验路铺筑
7.5.1 在正式铺筑乳化沥青冷再生层前,应铺筑试验段 ,长度宜为 200m~400m,试
验段宜在直线段上铺筑。
7.5.2 乳化沥青冷再生层试验段铺筑分试拌 、试铺两个阶段 ,应包括下列试验内
容:
1 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各料仓比例、上料速度等工艺参数。
2 根据各种施工机械相匹配的原则 ,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类型 、数量及组合方
式。
3 验证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并确定松铺系数。
7.6 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
7.6.1 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应按照以下的规定执行:
1 在施工前 ,应对材料的质量 、数量等进行检测 ,检测的项目和频率应满足表
7.6.1 的要求。
表 7.6.1 施工前材料的检测
材料 | 检测项目 | 频率 |
RAP | 见本指南表 5.2.2、表 5.2.3 | 每天 2~3 次 ,每批次 1 次 |
乳化沥青 | 见本指南表 5.3.1 | 每 2~3 天 1 次 ,每批次 1 次 |
矿料 | 见本指南 5.4 节 | 必要时 ,每批次 1 次 |
水泥 | 见本指南 5.5 节 | 必要时 ,每批次 1 次 |
水 | 见本指南 5.6 节 | 必要时 ,每批次 1 次 |
条文说明
对 RAP 和各种矿料 ,是以同一料源、同一批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材 料为一“批 ”;对乳化沥青和水泥 ,是指从同一来源 、 同一次购入且储入同一储罐的 材料为一“批 ”;对水是指同一水源为一“批 ”。
2 施工前应检查和标定拌和设备的技术性能 、计量精度, 以及摊铺机械和压实设
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
7.6.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应满足表 7.6.2 的要求 。当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来
源或规格发生变化时,应按照本指南 7.6.1 进行施工前的检测。 表 7.6.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验
检查项目 |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 频率 | 检验方法 | |
压实度 a(%) | ≥100(灌砂 , 压实标准密度) | 每 200m~300m 1 次 | T0921 | |
≥88(钻孔,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 不少于 1~2 次每车道每公里 | T0924 | ||
空隙率(%) | 符合设计要求 | 不少于 1 次每车道每公里 | T0924 | |
含水率(%) | 符合本指南要求 | 发现异常时 | T0801 | |
新沥青用量 b(%) | 设计值 ±0.2 | 发现异常时 | 总量控制 | |
水泥用量(%) | 设计值 ±0.3 | 发现异常时 | 总量控制 | |
级配 | 符合设计要求 | 发现异常时 | T0302 | |
15℃劈裂强度 | 见本指南表 6.2.2 | 必要时 ,每天 1 次 | 本指南 条文 6.3.7 | |
干湿劈裂强度比 | 见本指南表 6.2.2 | 必要时 ,每天 1 次 | ||
冻融劈裂强度比(TSR) | 见本指南表 6.2.3 | 必要时 ,每 3d 1 次 | 本指南 条文 6.3.8 | |
动稳定度 c | 见本指南表 6.2.3 | 必要时 ,改变配合比时 | T0719 | |
平整度最大间隙( mm ) | 8 | 随时 ,接缝处单杆测量 | T0931 | |
纵断面高程( mm ) | ±10 | 检查每个断面 | T0911 | |
厚度(用于 基层,mm ) | 均值 | -8 | 随时 | T0912 |
单个值 | - 10 | 随时 | ||
厚度(用于 面层) | 均值 | 设计值的-5% | 随时 | T0912 |
单个值 | 设计值的-10% | 随时 | ||
宽度( mm ) | 不小于设计宽度 | 检查每个断面 | T0911 | |
横坡度(%) | ±0.3 | 检查每个断面 | T0911 | |
外观 | 平整密实 | 随时 | 目测 |
注:a 压实度按双标准控制,压实完成后可立即采用灌砂法检测现场压实度,标准密度为重型击实法得到的最大干密
度;养生完成后可采用钻孔法取芯,采用蜡封法检测芯样密度,标准密度为最大理论密度。 b 新沥青用量是指在拌和过程中新加入混合料的沥青用量,不包括 RAP 料所含的沥青。
c 按 T0703 轮碾法成型 80mm厚(粗粒式)或 50mm厚( 中粒式和细粒式)的冷再生混合料车辙试验板块试件, 碾压完成后迅速将试件放置到 60℃鼓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一般 48h 左右),再按 T0719 进行动稳定度试验, 试验前试件保温时间为 8~10h。
7.6.3 完工后 ,全线以 1km~3km 作为一个评定路段 ,按照表 7.6.3 的要求进行质量
检验。
表 7.6.3 完工后的质量检验
检查项目 |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 频率 | 检验方法 | |
压实度(%) | ≥88(钻孔,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 不少于 1 次每车道每公里 | T0924 | |
平整度(最大间隙,mm ) | 8 | 每 200m 2 处 ,每处连续 10 尺 | T0931 | |
纵断面高程( mm ) | ±10 | 每 200m 4 个点 | T0911 | |
厚度(用于 基层,mm ) | 均值 | -8 | 每 200m每车道 1 个点 | T0912 |
单个值 | - 10 | 每 200m每车道 1 个点 | ||
厚度(用于 面层) | 均值 | 设计值的-5% | 每 200m每车道 1 个点 | T0912 |
单个值 | 设计值的-10% | 每 200m每车道 1 个点 | ||
宽度( mm ) | 不小于设计宽度 | 每 200m 4 个断面 | T0911 | |
横坡度(%) | ±0.3 | 每 200m 4 个断面 | T0911 | |
外观 | 平整密实 | 随时 | 目测 |
附录 A 乳化沥青冷再生层的结构设计参数
A.0.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 ,乳化沥青冷再生层材料的设计参数宜采用工程实际使
用材料的实测参数。
A.0.2 路面结构设计时 ,在尚无试验数据情况下 ,可参照表 A.0.2 确定设计参数。
表 A.0.2 乳化沥青冷再生材料结构设计参数
级配类型 | 动态压缩模量20℃(MPa) | 劈裂强度15℃(MPa) | 抗压模量(MPa) | ||
10Hz | 5Hz | 20℃ | 15℃ | ||
粗粒式 | 3500~5500 | 3000~5000 | 0.4~0.5 | 800~1200 | 1000~1400 |
中粒式 | 3500~5500 | 3000~5000 | 0.4~0.6 | 1000~1400 | 1400~1800 |
细粒式( A、B) | 3500~5500 | 3000~5000 | 0.5~0.7 | 1000~1400 | 1400~1800 |
附录 B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取样与试验分析
B.1 现场取样
B.1.1 现场取样适用于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工程实施前的调查和混合料初步设计。
B.1.2 取样频率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路面结构和路面维修记录 ,将路面材料 、混合料相同或者接近的施工路段
划分为若干个子路段 ,每个子路段长度不宜大于 5000m ,且不宜小于 500m ,或者每个 子路段面积不宜大于 50000m² , 且不宜小于 5000m²。
2 按现行《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3450)规定的随机取样方法确定
取样点位置。
3 宜采用铣刨机铣刨方法获得样品 ,样品数量应足够 。每个子路段取样断面数应
不少于 2 个 ,宜一次性获取足够数量的 RAP。
B.2 回收基地料堆取样
B.2.1 回收基地料堆取样适用于厂拌冷再生工程实施前的调查以及混合料配合比设
计。
B.2.2 取样前应去除料堆表面 150mm~250mm深度范围内的部分 ,取样时在料堆顶
部 、中部 、下部的不同方向分别取样至少 9 个 ,每个试样不少于 10kg ,混合均匀后作 为该料堆的代表性样品,样品数量应足够。
B.3 试样存放
B.3.1 试样存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试样应存放在干净、干燥阴凉处 ,妥善保存备用。
2 试样级配类型、取样日期、层位和桩号等信息应标明 ,防止试样污染或相互混 杂。
B.4 试样缩分
B.4.1 分料器法:将试样拌匀 ,通过分料器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 ,再取其中的一份
分成两份,缩分至需要的数量为止。
B.4.2 四分法 :将所取试样置于平板上 ,在自然状态下拌和均匀 ,大致摊平 ,然后
从摊平的试样中心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把试样向两边分开 ,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 取其中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 ,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缩分至所需的数量。
B.5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评价
B.5.1 根据烘干前后 RAP 质量的变化 ,按式( B.5.1 )计算 RAP 的含水率 w 。试验
方法参照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 )T0305 烘箱加热温度调整为 105℃恒温。
B.5.2 对 RAP 进行筛分试验 ,确定 RAP 的级配。试验方法参照现行《公路工程集料
试验规程》(JTG E42)T0302 ,材料加热温度调整为 60℃恒温,采用干筛法。
B.5.3 测试 RAP 的砂当量 ,首先将 RAP 加热干燥至恒重 ,加热温度为 60℃ ; 然
后 ,用 4.75mm 筛筛除 RAP 中的粗颗粒 ,进行砂当量指标检测 。试验方法参照现行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T0334。
B.5.4 RAP 的沥青含量和沥青性能测试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 将 RAP 加热干燥至恒重,加热温度为60℃。
2 按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T0726 阿布森法从
RAP 中回收沥青 。如果采用其他方法 ,需要进行重复性和复现性试验 ,并进行空白沥 青标定。
3 检测沥青含量和回收沥青的 25℃针入度、软化点、15℃延度等指标。
4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必须进行空白沥青标定 ,更换阿布森沥青回收设备时 ;更
换三氯乙烯品种或供应商时 ; 回收沥青性能异常时 ;RAP 来源发生变化时。
5 重复性试验的允许误差为 :针入度≤5(0.1mm ),软化点≤2.5℃ ; 复现性试验
的允许误差为 :针入度≤10(0.1mm ),软化点≤5.0℃ 。如果超出允许误差范围 ,则 应弃置回收沥青 ,重新标定、回收。
B.5.5 RAP 的矿料级配和集料性质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将抽提试验后得到的矿料烘干 ,待矿料降到室温后 ,用标准方孔筛进行筛分试
验 ,确定 RAP 中的旧矿料级配 。RAP 的沥青含量与级配也可采用燃烧法确定 。若在燃 烧过程中,集料由于高温导致破碎,则不宜采用该法。
2 RAP 中集料性质应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进行检测。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技术指南 编制说明
指南名称:贵州省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指南
单 位 :贵州筑城恒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24年11月
《贵州省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指南》 编制说明
一、制定技术指南的必要性和意义
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可实现部分废旧沥青混合料 的重复再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此项 技术尚不熟悉,制约了此项技术的推广。为了更好地指导贵州省乳 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应用,实现公路沥青路面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根 据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贵州公路沥青路面循 环再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开展《贵州省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 工技术指南(试行)》编制工作。
二、任务来源、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编制人 任务来源: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主编单位:贵州筑城恒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贵阳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交通大学
参编单位:贵州高速黔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审查人:梅世龙、王火明、欧阳男、甘新立、李明尧
主要编制人:林昌顺、叶能、周刚、张玉石、徐明进、冉剑、 杨择、谯林波、马涛、张小轩、唐良昌、瞿智超、卢江东、刘辉、 张丽、刘叶叶、陈天泉、李汝凯、李培国、张颖、林永亮、何刚
三、主要编制过程
本指南于2020年11月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并正式启动前期调研工 作,经对国内外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及工程经验进行的资料及 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经多次讨论,于2021年6月完成 本指南初稿的编写工作,后经修改完善提交至审查专家组进行评审, 结合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于2022年8月24日形成指南报批稿。
四、制定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制定原则:充分借鉴国内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相关标准和 成熟经验,进行深入调研和资料收集,体现本指南的先进性、可靠 性、规范性、针对性;充分考虑贵州地区气候特点、交通特征、原 材料限制、建设情况、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确保本指南的适用性; 充分听取管理部门、科研、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管理、设计与施工协调相一致。
制定依据:参考交通运输部、地方交通厅、工程建设标准化协 会等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指南以及先进的施工方法, 结合贵州地理情况,考虑原材料特点及交通环境特征,根据贵州省 交通运输厅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贵州公路沥青路面循环再利用 总体规划》的安排,编制适合实际需求的《贵州省乳化沥青厂拌冷 再生施工技术指南》。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本指南内容与现行相关法律、 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保持协调、一致。
五、主要内容
基于贵州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贵州公路沥青路面循环再
生利用总体规划》,为推进 “双碳” 目标的实现和交通资源循环利 用产业化的发展,保证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工程质量,编 写组根据贵州省公路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的应用现状, 经广泛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参考了国内外先进标 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贵州省乳化沥青厂拌冷 再生施工技术指南》。
本指南由1 总则、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与符号、4 原沥 青路面调查与评价、5 原材料检测及质量要求、6 乳化沥青冷再生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7 施工技术要求和2个附录构成。主要内容包括:
1、总则
(1)编写目的和依据
说明本指南编写目的,列出本指南的编制依据。
(2)适用范围
对本指南使用范围进行说明。
(3)总体要求
对本指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基本要求进行说明,以规范本指 南的编制和应用。
(4)新技术、 新材料、 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使用
(5)相关标准与本标准的关系
对本指南与现行标准、规范及指南的关系进行说明。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对本指南的引用文件进行说明。
3、术语与符号
对本指南所用到的主要术语及符号进行说明。
4、原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
(1)一般规定
对原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作一般规定。
(2)原路面历史信息收集
根据现行《沥青混合料回收料质量控制与评定标准》的要求对 原路面的历史信息进行收集。
(3)原路面技术状况调查与评定
对旧路面路况调查内容及旧路面调查结果进行说明。
(4)原路面材料取样和评价
原路面材料取样方法及性能测试。
5、原材料检测及质量要求
(1)一般规定: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组成及使用情况进 行规定。
(2)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RAP特性及技术要求。
(3)乳化沥青:所用乳化沥青特性及质量技术要求。
(4)矿料:所用新集料、矿粉的特性及质量技术要求。
(5)水泥:所用水泥特性及质量技术要求。
(6)水:对冷再生技术所用水的质量进行规范性说明。
6、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1)设计原则
考虑施工特点、气候条件、段落划分等,对配合比设计原则进 行规范性说明。
(2)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
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性能等进行规定。
(3)配合比设计方法
7、施工技术要求
(1)一般规定
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施工要求进行规定,包括摊铺温度、 摊铺湿度等关键环节。
(2)原材料堆放要求
对原材料堆放的分类原则、堆放场地等进行规定。
(3)施工设备要求
对破碎、筛分、拌和、运输、摊铺、压实设备等进行规定。
(4)施工工艺
对施工工艺进行规范性说明:拌和 →运输 →摊铺 →碾压 →养生 及开放交通。
(5)试验路铺筑
对试验路铺筑长度、试验内容等进行规定。
(6)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
对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的指标、频率和方法等进行规定。
8 、 附 录
(1)附录 A 乳化沥青冷再生层的结构设计参数
(2)附录 B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取样与试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