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代替TB/T 3209—2008《中空锚杆技术条件》、TB/T 3356—2014《预应力中空锚杆》。与上述文件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本文件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实心锚杆定义及材质、制造及力学性能等要求(见3.1,5.1.1,5.3.5,5.4.1.1);
b)更改了预应力锚杆定义及材质、制造及力学性能等要求(见3.3、3.4、5.4.1,TB/T 3356—2014 的 3.2、5.2.2、5.2.4);
c)更改了涨壳锚固头的定义及力学性能等要求(见3.7,5.4.3,TB/T 3356—2014的3.6,5.3);
d)增加了错杆体螺纹的制造要求(见5.1.1、5.1.2);
e)更改了中空锚杆体力学性能(见5.4.1.2,TB/T 3209—2008的 5.1.6.1);
f)更改了预应力中空锚杆体力学性能(见5.4.1.2,TB/T 3356—2014 的 5.2.3.2);
g)增加了锚杆体―连接套组装件承载力试验方法(见5.4.2、附录A);
h)更改了机械锚固件的极限承载力及适用锚孔直径相关要求(见5.4.3,TB/T 3356—2014 的5.1.1、5.1.3);
i)更改了锚杆体一垫板及螺母组装件力学性能要求及承载力试验方法(见5.4.4,5.4.5,6.3.3、附录B,TB/T 3356—2014 的附录A);
j)更改了锚杆的检验规则(见第7章,TB/T 3356—2014的第7章、TB/T 3209—2008的第6章);
k)更改了合格证的相关要求(见8.1.1,TB/T 3356—2014的8.1、TB/T 3209—2008的7.2);
l)增加了错杆质量可追溯的信息(见8.1.2);
m)删除了组合中空锚杆及相关内容(见TB/T 3209—2008的3.1.3,3.2.2、3.3.2、4.2);
n)删除了分段式预应力锚杆、套管式预应力锚杆的相关内容(见TB/T 3356—2014的 3.4,3.5、4.2.2、4.2.3、5.1.3、5.1.4、5.1.5、5.1.6,5.1.7)。
与此同时,我公司将根据最新规范的修订逐步更新试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试验检测参数和相关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