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当阅兵队伍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崭新的北京长安街,参与过长安街复兴门至建国门段维修养护工程的养护工人们热泪盈眶。
7个夜晚、35小时星月兼程,38个施工段、8个作业面同步作业,1200余名参建人员分秒必争、490余台套机械车辆首尾相接,以“分钟级”统筹、“毫米级”标准、精益求精的服务,圆满完成了长安街复兴门至建国门段维修养护工程。整修后的路面平整均匀、色泽黑亮、焕然一新,行驶舒适度大大提升。
这一切,都在城市的沉睡中悄然完成。
分钟级组织诠释中国速度
长安街,被誉为“神州第一街”,是重大国事活动和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路线。长安街复兴门至建国门段全长6.77公里,于2009年实施大修,至今七成路面已运行16年。北京市交通委城管处处长孙宁宁介绍,从此前诊断结果看,该路段沥青材质老化,局部维修接缝平整度不足,因日常零星修补造成75处路面“补丁”,如不及时维修,未来几年路面病害将高发。
为了全面提升道路品质,展现“神州第一街”的壮美形象,北京市交通委牵头组织实施长安街复兴门至建国门段维修养护工程,于7月29日启动试验段施工,8月7日全面完工。
通过钻孔取芯、查明病害成因及发育程度,确定工程方案为全路段实施铣刨4厘米旧路面层、重铺4厘米SMA沥青面层,维修总量约33万平方米。
为减少对社会交通影响,施工定在每日23时至次日4时的“5小时窗口期”内进行,且工期仅有10天,同时还要兼顾阅兵设备搭建等临时调整需求,确保第二日社会车辆正常有序通行,进度压力“前所未有”。
工程涉及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北京首发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地铁、公交等10余家单位,日均投入参建人员1200余人、机械车辆490余台套,若协调不当,极易出现“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
为此,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市公安局交管总队会同天安门地区管委会等单位组建现场指挥部,制定“一图一表一册”,统筹推进工程实施。
为最大程度抢工期,6.77公里路段划分为38个施工段,8个作业面同步推进。各项目部制定“分钟级”工序清单,从施工车辆进场路线规划,到铣刨、摊铺、碾压的衔接时间(每道工序误差不超过10分钟),再到作业面移交的清洁时限(退场前10分钟必须清理完废料),均明确到人、精准到分钟。
在施工现场,各项目部高效衔接、忙而不乱。百余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施工人员紧密配合,交通导行、护栏挪移、设备进场、铣刨、清扫、乳化、摊铺、碾压、清场、护栏恢复……“一条龙”施工无缝衔接。老化的道路面层被“铲”去4厘米,重新铺上了4厘米新型沥青。路面最宽处,8台摊铺机并肩作业,它们身后还跟着十多台轧路机。短短5个小时,旧路面“改头换面”。
8月7日凌晨4时,所有施工段全部完工,圆满实现了“短工期、高标准”的建设目标。
毫米级标准定义服务质量
为保障施工质量、提升服务体验,工程坚持“全工序、全要素、全时段”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控施工各环节。
沥青温控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标准,沥青出厂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175至185摄氏度之间,到场温度不能低于170摄氏度,摊铺温度不能低于160摄氏度,初压温度不能低于150摄氏度。从原材料进场开始,每日6000吨沥青需经3次温控检测,入场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温度的温差均须控制在5摄氏度以内,否则立即要求退场。
摊铺过程中,采用“平整度检测仪”实时监测,确保路面平整度误差在毫米级以内;针对路面摩擦系数、渗水系数等关键指标,实行“一人一工序、一段一验收”,专人对38个作业面逐段巡查,小到一处细微接缝工艺,大到38个施工段的色差统一,均逐一核对、全程留痕。
不同施工段、不同时间铺筑沥青混凝土,会造成路面之间产生横接缝,为解决这一问题,施工单位提前设计,将接缝巧妙隐藏在路口施划的停止线下面,以保证道路的平整度和美观性。
为控制扬尘,施工路段铣刨作业时均配备雾炮机降尘,废料及时清运并覆盖防尘网,进出场清洗设备轮胎等;在噪声控制上,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避免夜间施工产生高分贝噪声,降低对居民休息的影响;在废料处理上,回收铣刨产生的旧沥青,并应用于其他工程,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清洁管理上,要求每道工序完成后,施工单位清理现场,确保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后场干地净。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施工现场恢复了车来车往,顺畅、有序的通行场景,让人以为“昨夜一切如常”,可路面却已焕然一新。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主任王光说:“本次养护维修,精准衔接2028年道路大修节点,保证路面性能稳定至大修前。既能改善当下的路况,又避免中期反复中小修,实现了近远期养护需求高效统筹。”
